基于多点位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原位校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

近日,农业墒情监测领域关键技术 “基于多点位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原位校准方法”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,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为权利人,王猛、杨张青、张杰、李国强为主要发明人。该项技术得到河南省重大专项与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持。

【背景意义】

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发展方向,精准灌溉作为智慧农业的关键应用场景,其决策科学性高度依赖土壤墒情数据的准确性。土壤墒情传感器作为实时获取土壤含水量的核心设备,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,通过传感器采集的实时墒情数据,结合作物需水模型可精准计算最佳灌溉用水量,既能避免水资源浪费,又能防止作物因缺水减产,对提升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、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。

然而,土壤墒情传感器与常规传感器存在显著差异:一是传感器埋入土壤后需 1-3 个月稳定期才能实现数据准确测量,现有校准方法多需破坏土壤原状结构,易导致传感器后续测量数据偏差;二是土壤介电常数变化呈非线性特征,不同土壤质地(沙含量、黏土含量、有机质含量)、不同湿度点位对介电常数曲线的影响差异较大,传统单点位校准仅能保证当前湿度点数据准确,其他湿度点易因土质差异出现明显偏差,严重制约精准灌溉决策的可靠性,也难以满足无人化智慧农场对墒情数据的高精度需求。

【切入点】

当前,原位校准可避免破坏土壤原状结构,多点位取样能覆盖土壤不同湿度状态,为提升校准精度提供了基础条件。但现有土壤墒情传感器校准技术存在明显短板:未系统结合土壤布局的空间关联性设计取样方案,未充分考虑温度、土壤疏松程度等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干扰,也未建立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的科学融合机制,导致校准精度难以匹配智慧农业的应用需求。本技术创新性采用 “正三角形多点位原位取样 + 多因素分层修正” 的技术思路,通过围堰灌水模拟土壤全湿度周期,为解决校准精度问题提供了完整技术路径。

【解决问题】

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多点位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原位校准方法,核心解决两大技术问题:一是现有校准方法破坏土壤原状结构,导致传感器稳定期后数据偏差;二是传统单点位校准无法适配不同土质、不同湿度点位的测量需求,校准精度低。最终实现土壤墒情传感器的原位精准校准,为精准灌溉、农事分区管理提供可靠的墒情数据支撑。

【创新点】

本发明以土壤墒情传感器为核心构建技术体系,通过三大关键创新突破传统校准技术瓶颈:

1. 正三角形多点位原位取样设计:以土壤墒情传感器为顶点,确定正三角形取样区域并搭建围堰,选取三角形另外两个顶点作为取样点,既保证取样点土壤状况与传感器测量区域的一致性,又避免破坏传感器周围土壤结构;通过围堰超量灌水,模拟土壤 “饱和含水量 — 田间持水量 — 萎蔫点含水量” 三个关键湿度阶段,同步获取各阶段实测含水量与对应传感器电流值,覆盖土壤全湿度周期。

2. 多因素分层修正机制:首先依据土壤质地成分,通过多项式拟合方程,计算得到土壤模拟含水量;再引入温度修正公式与土壤紧实系数,对模拟含水量进行双重修正,消除温度波动、土壤紧实度对测量结果的干扰。

3. 科学权重融合与精准建模:创新性设定实测含水量权重与修正含水量权重系数,通过加权融合得到最终土壤含水量,兼顾实测数据的真实性与修正数据的稳定性;最后以传感器电流值为自变量、最终含水量为因变量,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二次函数拟合,生成传感器专属校准方程,使不同土质、不同湿度点位下的校准精度显著提升,有效解决传统校准方法的偏差问题。